本期話題:從小米的上市,我們來看一下小米的生態鏈困局,以及有品背后的人性特點,小米的設計尷尬
第22期:從小米上市,設計師該思考什么(中)
小米的焦慮
1.生態鏈困局
我們來思考一下,小米在創業之初,它想過做這么多的生態嗎?我覺得不見得它一定想過。它可能一開始只是想好好做手機。做這種純剛需,同時非常巨大的這樣一個市場。不難看出它曾經有一段時間也做到了。2012,小米在智能手機市場上撕開了一個口子,從2012年的719萬、2013年的1870萬,到2014年的時候,憑借年出貨量6112萬臺成為中國市場第一。但為什么它會去做生態鏈,做有品平臺,也就是做電商呢?我覺得這就是它在為上市做布局了。因為小米手機沒有技術核心,很難靠一招鮮持續的占有市場份額,目前已經跌出前三,不足以支撐它現在的估值。這個時候,小米把目光投向了生態鏈,以及電商平臺,這樣的互聯網+硬件+電商的格局,就完全形成了一個良性閉環,一個生態商業圈。那么生態鏈與有品電商真的是戰無不勝嗎?
首先我們來看生態鏈。小米生態鏈企業具有別的硬件創業公司沒有的優勢,那就是小米在產品、供應鏈和銷售渠道都能提供全方位的幫助。甚至,小米擁有超過1億的用戶,這就意味著生態鏈企業在成立之初就已經有了用戶基礎。在小米投資華米的時候,生態鏈團隊和當地政府說我們第一年能做到1億,第二年3億,第三年10億。當地政府和華米的團隊都不太相信。結果在小米手環上市的第二年,華米的銷售額就超過了10億元。同樣的商業奇跡還在紫米科技、智米科技身上上演。2013年底,紫米推出了第一款小米移動電源,2個月后銷量問鼎全球第一。智米科技成立之后的第一年,就實現6億元的銷售額,第二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大關,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還有呢?你還能想到哪些例子?恐怕背后沉沒的資本也不少。按照港股財務規則,我們看到一個事實是,小米投資了超過200家生態鏈企業,卻同時背負大額賬面虧損。這讓我們不難聯想到一個A股里面一個神企。虧損很厲害的生態互聯網公司。但它的創始人到現在還在國外做汽車。如何平衡好生態鏈與硬件的關系,也許是小米下一步該思考的問題。
2.有品背后的人性特點
然后,我們再來看看小米的另一個殺手锏——小米有品。我們不難看出有品最初是為了推他們自己的產品以及小米生態鏈的產品。但發展到現在,更多的是“選品”。是小米選取符合它風格的優質產品放在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它現在品類在逐漸豐富,已經有將近兩百的品類。小米推崇的是日本的性冷淡風格,我覺得,小米的風格是滿足大部分人審美的,但它并不能滿足更多人的審美。不可能說每個人喜歡的東西都是一種風格。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可能說是高度統一的。當把這些相同風格的產品聚到一起的時候,除了視覺上的統一,消費者感受到的可能更多是單調乏味。同時人們購物的習慣就是喜歡貨比三家,就是喜歡挑。因為電商真正的天下是女人,而小米的精準用戶百分之75以上是男性,還記得“”為發燒而生“的這句口號嗎?”,我個人的感覺是,他們是有些乏力的。畢竟小米已經很久沒有出來像華米手環,智米空氣凈化器這種超級爆品了。無論公司多大,精力都是有限的。小米剛開始有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但當它給投資人畫的餅越來越大的時候,可能他們早已忽略了專注與極致,而不斷加快速度了。反之,我們再來看看在手機市場高歌猛進的VIVO、OPPO,vivo X23、oppo R17都是那么的讓人眼前一亮,有一種在蘋果面前大膽說不的勇氣,這就是“專注、極致、口碑、快”,感覺是對手是用自己的招式狠狠的給了自己一掌。
小米設計究竟如何?
1.越缺什么越放大什么?
回歸設計師最關心的問題,小米的設計究竟怎么樣。我們不難看到,小米不斷在講的是,它得了多少多少的設計大獎,紅點也好、IF、G-Mark也好。小米這樣一家非設計公司,為什么要一直強調表現它的設計呢?我覺得是,人越缺什么,就越會放大什么。我們可以想一下,為什么同樣做手機,華為的手機會越來越有競爭力?華為在法國發布的旗艦機MateRS保時捷版,賣到了1萬六的價格。這一萬六不是華為瘋了,也不是蘋果一個表帶+愛馬仕就能賣到上萬元,而是華為它真的是有底氣的。除了集成了令高通側目的中國芯麒麟970,華為的設計也能達到高端機的水準。但這些,小米都是沒有的。不管是高精尖的手機,還是所謂的生態鏈的產品,小米的核心競爭力都不是設計,而是互聯網高性價比。所以小米才會去想到去做一條毛巾,把一條毛巾做好,做到10個億,100個億的市場,把它賣爆。你很難想象蘋果、華為會去做毛巾的生意。所以小米本質的確不是一家科技公司,更像是一門生意,什么賺錢就去抓住什么。所以高顏值是最簡單的產品升級的方法,第一次在巨頭面前,覺得設計師是那么的有使命感。
2.小米的設計尷尬
小米的產品法則是“感動人心,價格厚道”。感動人心,即是這個產品的設計感動人心。但我們應該都不會忘記當年大明湖畔的”巴慕達“吧。前段時間我去日本出差,待了大半個月。這大半個月里,我看了日本所有大大小小的品牌、家電市場,去感受日本的設計。確實是真正的,叫做感動人心的。而小米的作品,確實太像巴慕達了。小米的風扇、小米的空氣凈化器。說沒抄,我肯定是不信的?;旧鲜且荒R粯?。小米的解釋是,他們挖了巴慕達的研發團隊,包括設計師。但我不相信,能做出像巴慕達這樣感動人心的設計作品的設計師,會重新再做一遍自己的作品。而且我們也不難從小米的產品里發現無印良品的印跡,也不難猜測,它肯定在日本做了大量考察,這個是沒有錯的,學習別人好的地方,逐漸找到自己的設計風格“MI LOOK”,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只是說前期的借鑒,我覺得過于“隆重”了。就設計這一點來說,我覺得小米確實太互聯網了,會去夸大某些東西。比如他們所說的是,小米要做真正的中國智造。希望有一天,小米之于中國,就如同蘋果之于美國,索尼之于日本。就目前而言,我看好小米,但不得不說,任重道遠。
3.小米的設計情結
既然是始于日本,都說自己抄襲。來證明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在日本最高的產品獎項里取得成績,最好是取得第一名的成績。就好像一個人成功了,就會回一下鄉一樣。顯然,小米做到了。我們做產品設計的,會做很多很多的風格。比如說客戶有的是美國的,有的是歐洲的,有的是日韓的。每個地方的風格是不一樣的,但日本的設計的風格和對東方文化的傳承,是非常符合東方人審美的。無印良品的風格,在美國它可能吃不開,但在日本,在中國就會很受歡迎。所以說,站在無印良品和巴慕達肩膀上的小米,邊做邊學,去參加日本的G-mark,還得到了G-mark的金獎,這是史無前例的。當然也是為國爭光,至少小米空調在設計上還是“感動”到我了。